每年夏天,蚊子似乎如约而至,但你是否知道——它们不仅仅让人“奇痒难忍”,还可能悄无声息地传递致病病毒,甚至引发局部流行。
最近,基孔肯雅热病例已报告近万例,并从佛山外溢其他地区。这种“听起来陌生”的疾病,其实离我们的生活比你想象得更近。
8月20日·世界蚊子日,我们不妨换个视角,重新认识这个 “世界上最危险的小动物”。
蚊子究竟有多“毒”?
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▪️ 全球每年因蚊虫叮咬感染疟疾人数超2亿人▪️ 每年约有72.5万人死于蚊媒传染病▪️ 蚊子可传播 80多种疾病,包括:登革热, 基孔肯雅热, 疟疾, 乙型脑炎, 丝虫病等
在中国,蚊媒疾病年均发病率占传染病总数的5%–10%,但死亡人数却占到30%–40%。这也意味着,蚊子虽小,却是全球最致命的动物之一。
佛山疫情的背后
基孔肯雅热,你了解多少?
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 fever)并非新发疾病,其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非洲坦桑尼亚。这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的急性病毒病,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,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。
中国的疫情轨迹2008年广州白云机场报告首例输入性病例。2010年东莞爆发中国首起本地社区疫情,累计253例。2025年7月,佛山市顺德、禅城等地一周内报告481例本地病例,全部由输入病例引起,经本地蚊媒扩散。
常见症状包括
突发高烧(可超39℃)、剧烈关节疼痛(手、腕、踝等)肌肉酸痛、皮疹、头痛等部分患者的关节痛可持续数月以上。
世界蚊子日的由来
1897年8月20日,英国医生、微生物学家罗纳德·罗斯(Ronald Ross)首次在实验中发现,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。他因此荣获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也为蚊媒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。为纪念这项科学突破,人们将每年8月20日定为“世界蚊子日”,以提高全球对蚊媒疾病的重视。
“世界蚊子日” 不是节日,而是一种提醒⚠
无论是基孔肯雅热、登革热、还是乙型脑炎,这些蚊媒病毒正在悄然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。与其等它发生,不如从今天起,认真防蚊、科学防护,用行动守住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安全。